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曲折的经历,曾经被视为唯心主义、伪科学,不少人对科学心理学的认知不足,轻信伪心理学的言论,甚至认为它与算命相似,属于非科学领域。
随着各种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心理学才逐渐得到正名,人们通过心理学来认识自我、治疗疾病、改善决策、解决争端……它的重要性几乎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出现了各种以心理学为名的近乎神话的所谓“真理”,它们往往披着科学的外衣,不像算命那样一望而知地不可信,因此更具有欺骗性。
这其实也可以在心理学上获得解释——相信非科学验证的信息只因人们出现了心理上的巴纳姆效应,我们只在众多模棱两可的、一般性描述的信息中选取了与自己一致的信息、忽视了不一致的信息。
巴纳姆效应(英语:Barnum effect)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会对于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订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够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身上。
今天,借着新近出版的《心理学为什么重要?》一书,小北带你审视若干经久不衰、普遍信奉的说法。
撒谎者会下意识朝右上方看?
撒谎者朝右上方看的观点没有得到科学的支持。然而人们普遍相信这个神话,而且基本上没意识到已有研究发现了识别欺骗的更可靠的行为指标。
从古至今,人们想方设法试图发现某个人有没有隐瞒真相。是否有可能通过监测人的生理机能来识别谎言?其中一些工作对此进行了探究。
对这一想法的实验性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帮助制作了测谎仪,记录人们被盘问时的血压。
多年来,该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发了更为复杂的仪器,并设计了若干提问形式。然而,许多心理学家对这种方法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比如,他们指出,一些骗子撒谎时不会变得紧张兮兮,一些讲真话的人连上这些设备后反而会变得焦虑不安。
尽管受到质疑,测谎仪还是频频出现在电影和电视节目中,因此人们依旧认为,使用测谎仪是戳穿谎言的万全之策。
有些研究人员和作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他们声称撒谎确实与某些类型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相关。其中最广为信奉的说法是关注人们的眼球运动,据称人们撒谎时更有可能抬头看右边,而说真话时更有可能抬头看左边。
几年前,心理学家对该说法进行了检验,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能表明撒谎或说真话与眼球运动模式有确凿的联系。
审视撒谎如何影响其他类型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取得了更多积极成果。一些研究表明,撒谎者往往话不多,少用第一人称代词,更为犹豫,听上去紧张焦虑。
人类的大脑只开发了10%?
一直以来都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即使是再聪明的人,他们的大脑只开发了10%,还有90%的大脑资源有待开发。
甚至还有这样的说法,“爱因斯坦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他的大脑比普通人多开发了10%”。
这些认知可以溯源到1906年,威廉·詹姆斯在美国哲学协会发表演讲并指出:“我们只利用了一小部分潜在的身心资源。”
这句话不太会引起争议,可谓正确无疑。然而,詹姆斯的话历经多年似乎被夸大了,并慢慢演变成“我们只使用了10%的大脑”这个说法。
几年前,巴里·拜尔斯坦[Barry Beyerstein]概述了质疑这一流行神话的若干研究方向。
例如,拜尔斯坦指出,如果“10%”的说法正确,损害大脑就不太可能造成任何严重后果。实际上,大脑相对较小的区域受过创伤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往往会发生深刻变化。
研究人员监测了各种任务(如记忆一批单词或做梦)期间的大脑活动,发现在大多数任务期间,大脑的几乎每个部分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活性。大量研究还将电极植入大脑并测算每个细胞的活性。
这些研究表明,整个大脑普遍处于激活状态。简而言之,“我们只使用了10%的大脑”这个说法,人们可能普遍信奉,但不过是个神话而已。
各种“神预测”为什么准?
星座运势等一直被广泛地参考,占星师声称他们可以据此洞察此人品性及其生平大事。
20世纪5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在受控条件下对此观念进行了检验,而这些研究结果相当一致。
有的工作是让占星师绘制某个人的星象图,向他们出示若干人(包括刚刚让占星师绘制过星象图的那个人)的生平履历,并问占星师哪份履历与星象图最匹配。
假如占星师的说法正确,就该一致选择让他们绘制了星象图的那个人的履历。然而,几项研究的结果显示,这与随意瞎猜没啥两样。
还有的研究会告诉占星师若干人的生日,请他们为每个人绘制星象图。然后,把这些星象图展示给相关个人,并请他们选择描述自己最准确的那张星象图。如果占星术有根有据,每个人就应该能有把握地辨别出自己的星象图。而几项研究的结果再次表明,选择近乎随机。
有些对占星术更细致的检验涉及“时间双胞胎”。根据占星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出生的人应该彼此非常相似。
为了验证这一说法,杰弗里·迪恩和伊万·凯利[IvanW.Kelly]研究了1958年出生于伦敦的2100人的详细情况。逾70%的人出生时间相隔不超过5分钟,只有4%的人出生时间相隔15分钟以上。
该数据库有每个人11岁、16岁和23岁时一百多项相关测量数据,包括他们的考试成绩、父母或老师的评分、能力自评和体格数据。
迪恩和凯利按出生顺序对这些人进行排序,并在列表中自上而下计算两两一对在每项测量中的相似度。他们发现预测的相似性并不存在。实际上,同一时刻出生的人并不比出生时间上相隔很远的人更相似。
但假如占星术不正确,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他们的本命星盘读解准确无误?伯特伦·福勒[Bertram Forer]20世纪40年代进行的一项研究给出了部分答案。
福勒让大学生完成一项性格测试;然后告诉他们,根据得分,他交给每个学生独有的性格描述,但这段内容其实研究前就准备好了。
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每个学生都觉得性格描述非常准确。多年来,这一结果被重复验证多次,还有些研究探讨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此类表述如此适用。
有几个因素在起作用。例如,有些表述是奉承话(你的才干很多都没有发挥出来),有些则自相矛盾(平易近人、善于交际但谨小慎微、不苟言笑)。和占星术读解一样,读者以为它们只对个人有效,却没有意识到它们适用于大多数人。
有的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对读解中貌似准确的部分印象深刻,对不准确的部分视而不见,被毫无意义的套话蒙蔽了双眼。
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当你对世界微笑,世界也会对你微笑”,众多励志导师声称,想象完美生活将大大增加梦想成真的可能性。
一些研究已经检验了此类训练的影响,结果出人意料。例如,范莲[Lien Pham]、雪莱·泰勒[Shelley Taylor]与学生一起研究可视化对考试成功的影响。
一部分学生每天要花点时间想象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其他学生则不用进行任何形式的可视化训练。到头来,那些进行可视化训练的人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了,得分也低了。
加布里埃尔·厄廷根就这一主题进行了更多研究。在一项研究中,厄廷根和同事多丽丝·迈耶[Doris Mayer]请应届毕业生记录下他们想象毕业后得到理想工作的频次,然后对该群体跟踪调查了两年。
学生对成功的幻想越频繁,他们递交求职申请的可能性就越小,两年后的收入也越少。
另一项研究测试了可视化对学生恋爱经历的影响。
厄廷根和迈耶召集了一组学生,他们都暗恋一位同学;研究人员请他们描述在一系列想象场景中他们认为会发生什么,比如在街上偶遇一生挚爱。
学生们对自己的反应进行评分,看看在想象中有多积极。比方说,假如学生想象着一场理想的约会,就给自己打高分;但假如想象在接近心上人时心生焦虑,就打低分。
研究人员对这组人进行了数月的跟踪研究,发现那些幻想更积极的人在与梦中伴侣发展关系方面取得进展的可能性较小。
有些研究人员认为,想象完美生活意味着尚未在心理上为可能面临的艰难险阻做好准备。还有人认为,可视化训练会暗示人们已经实现目标,从而可能挫伤积极性。
不管怎样,这些发现表明,憧憬梦想人生可能会令你自我感觉良好,却不太可能令梦想成真。
许多关于人类心智与行为的说法受到普遍信奉,但缺乏可靠的科学证据支持,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还有许多其他饱受质疑的观点,包括人们不是右脑型就是左脑型、催眠是揭示往昔生活的有效方式、潜意识广告富有成效、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多重人格等说法。
这些神话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很容易就能想到,这些观点会导致有些人冤枉朋友撒谎,或者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运用无效的可视化技术上,或者找催眠师解开自己隐藏的记忆。
正是在这里,将科学事实与科学幻想区分开来至关重要,林林总总的心理学的学习能帮助我们变得更快乐、建立良好关系、应对心理健康问题、采纳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来丰富个人生活。
原标题:《广为流传的心理学神话,原来我们都被骗了》
阅读原文